“软”“硬”兼施惠民生。一是旅游基础设施提档升级。区旅游集散中心及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游客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,打造全市首条最长的绿色旅游景观通道,升级改造110公里的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交通环线;整合项目、资金、资源,实现旅游区电网、网络全覆盖,全区还拥有全省最标准、最完善、最全面的旅游导视系统。
旅游厕所革命成全国标杆。全区建成星级旅游厕所176座,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被评为“全国厕所革命十大典型景区”、“全省厕所革命最佳景区”,黄陂“厕所革命”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。三是旅游惠民实事群众点赞。积极采纳人大代表建议,力促政府以购买服务方式将区内所有景区对黄陂群众免费开放,同时建立区政府为广大来陂游客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机制,并鼓励全区所有旅游企业加入“旅游年卡”。
特色宣传铸品牌。一是力推“传奇木兰”旅游品牌。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《木兰传说》的“木兰文化”为核心,主打“中国木兰故里、四季休闲黄陂”品牌,挖掘推广黄陂旅游。协调景区和旅游企业抱团发展,多次牵头组团参加全国性的旅游推介活动,并开拓高铁沿线旅游市场,与周边5个市区县建立了旅游战略合作关系。二是举办节庆活动造势。举办大活动、大赛事、大论坛吸引客源。目前为止,黄陂区成功举办了15届武汉木兰文化旅游节、十届中国武汉木兰山登山节等节庆活动。三是紧跟潮流创新推介形式。除常规性报纸、杂志宣传外,综合运用网红直播、动漫、微视频、歌舞剧等推介方式进行产品宣传。如今全国乃至国际游客纷至沓来。
农旅融合振乡村。一是聚焦“三乡工程”,助力“三农”工作。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,推进“三乡工程”,建设美丽乡村。吸引能人回乡投资旅游,引导市民下乡发展乡村民宿、文创产业等。指导杜堂村、木兰山村成功创办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;推进“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”,做大做优做强乡村旅游。积极指导景区、农庄打造美丽乡村旅游点和“三乡工程”旅游示范基地,开展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,并做好农民创业培训。省委蒋超良书记、原市委陈一新书记专程调研木兰花乡和木兰草原景区,对葛天才、聂权回乡创业、发展旅游,带动农业农村发展给予充分肯定。
央视一套新闻联播多次对木兰花乡案例进行专题报道。二是推进精准扶贫,实现兴农富民。全区通过完善旅游产业链助力精准扶贫脱贫。据统计,每年各景区合计支付给村集体的门票分成收入达2800万元,支付给农户的山场、田地租赁金达2650余万元。原有的贫困户通过从事旅游经营服务和相关产业已经100%脱贫。全区有15万农民吃上了旅游饭。三是发展乡村旅游,建设美丽乡村。通过“村景融合、农旅结合、精准扶贫”的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筹备武汉乡村旅游节启动仪式和“武汉人游武汉”乡村旅游专场活动,极大提升了我区乡村旅游知名度。截止目前,已建成美丽乡村58个,木兰山村、杜堂村、刘家山村、官田村等一批美丽乡村成为全市典范。
旅游监管上水平。一是健全旅游监管体系。建立和完善了旅游资源保护、景区规划与建设等一系列监管体系,打造黄陂旅游产业综合服务网络,为广大游客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。定期对全区旅游的“食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”各方面进行检查。同时提高依法治旅、依法兴旅的水平,并定期对全区A级旅游景区进行质量等级复核。建立全域旅游综合管理体制,
全区6个旅游巡回法庭已经挂牌并投入运行。二是配合开展“利剑行动”。按照省、市旅游局要求,开展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,做好极端天气、地质灾害的防控工作,切实加强对游乐设施的监管,确保游客安全。三是打造智慧旅游监管平台。建立并完善游客承载量预警机制,建设旅游投诉和监控平台,对发现的问题做到立查立改,游客投诉结案率100%,满意率97%以上,排名全省前列。2016年国家旅游局王晓峰副局长在黄陂检查旅游市场监管情况时,认为我区旅游监管工作水平在全国区县当属一流,值得学习推广。
(来源:城市文化观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