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7-61001799

新闻资讯
首页 >>新闻资讯 >>聚焦黄陂

全域绽放“美丽乡村”风景 黄陂一路在探索......

发布时间:2019-5-29 8:49:29阅读次数:
分享到:

连日来,中央省市媒体密集关注乡村振兴,

都把目光投向了黄陂农村这片改革的热土!

人民日报新农村版报道

《武汉黄陂:“共享农庄”活了空心村》

湖北日报头版头条报道

《黄陂率先探索农村承包地有偿退出》

长江日报乡村专题报道

《武汉重点打造四大乡村振兴示范带》



近年来,黄陂区把实施“三乡工程”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径,大力实施以政府主导美丽乡村建设,引导市民下乡、能人回乡、企业兴乡,进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系列化发展战略,建成了杜堂村、木兰山村、胜天村等一批美丽乡村和“三乡工程”示范村,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、农村增绿、农民增收,让广大群众看到了“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”的新曙光。

5月17日,全市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暨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在黄陂召开。

全域绽放“美丽乡村”风景

黄陂一路在探索......


1

科学谋划  城乡发展空间新格局

全区以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为核心,明确了“一轴(木兰大道)一环(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环线)一带(姚集沿木兰湖东线至蔡榨精准扶贫带)”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区域,先行先试,逐步串点连线成片,示范带动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发展。彰显黄陂生态大区、旅游大区、农业大区、文化大区的区情特点,按照“望得见山,看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”的总体思路,要求建设风格务必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,体现农村特点,注重乡土味道,保留乡村风貌,做到一地一景,一地一韵,一地一特色,避免只见新房不见新村。


2

因地制宜  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径


坚持因地制宜,一村一策,着力分批突破,近年来,通过区分不同类型,梯次推进,实施省、市、区级美丽乡村建设85个村湾,已建成41个。


1

把建设新农村与发展乡村休闲游紧密结合在一起,先后选择5个批次35个村湾实施农旅结合,村景结合发展模式,如王家河街红十月村,依托木兰草原搬迁12个自然湾,集中建成旅游集镇型的新社区;李家集街袁李湾村依托木兰云雾山建成休闲“农家乐”专业村,高峰期日接待游客吃、购、住、娱超过5000人;蔡店街刘家山村依托高海拔及生态优势打造美丽乡村,带动村民发展民宿、农家乐、休闲采摘40余家,每年暑期一房难求。


2


发掘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存,变文化资源、绿色资源为经济资源,如大余湾历史文化名村,实现村庄、田园景区化,既是民俗文化的旅游地,也是武汉著名的影视拍摄基地、户外婚纱摄影基地;蔡店姚家山村,借助“武汉抗战第一村”的品牌和原生态的绿色资源,开发红+绿旅游,成为省级爱国教育示范基地;六指新博村是南水北调移民村,充分发掘丹江口文化,打造移民特色村,吸引市民下乡。


3


借力“七军会”保障契机,沿岱黄高速、木兰大道、长塔公路至木兰湖赛场全线45个自然湾优先启动美丽乡村建设,打造沿交通干道美丽乡村发展带,集中建成11个新农村中心村(社区)和6个全面开放展示的美丽乡村示范村,带动村民发展美食、娱乐、休闲、文化综合经营,形成连接木兰生态旅游区的景观带和三产融合发展带。


3

产业引领  构建美丽乡村发展新支撑

突出产业的引领作用,坚持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、全域旅游、现代都市农业等发展相结合,坚持“政府引导、农民主体、企业参与、市场运作”模式,大力实施“三乡工程”,引导社会资本下乡,参与乡村产业发展,盘活农村闲置资源,使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。


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。黄陂区对重点贫困村符合美丽乡村建设条件,且“市民下乡”租赁空闲农房30%以上的村湾,提高奖补标准,按20万元/户给予重点支持。当前,全区重点贫困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有11个村湾,使1.1万人长期受益。

美丽乡村建设与“三乡工程”相结合。通过在美丽乡村率先实施“三乡工程”典型示范,拓面提质,2018年,全区“三乡工程”吸引社会资本计划投入113.7亿元(实际完成投入53.2亿元),其中市民下乡11.6亿元,能人回乡47.5亿元,企业兴乡54.6亿元,引进投资企业295家,创办合作社953个,共享农庄538家,出租(入股)空闲农房3883套,实现年租金5265万元,有力促进了乡村产业发展。

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。依托黄陂全域旅游示范区优势,大力发展以木兰文化为核心的生态旅游,建成旅游名镇6个,旅游专业村58个,休闲山庄168个,农家乐1108家。2018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达2404.3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3.1亿元。有15万农民吃上了旅游饭,直接从业人员达到6万左右,间接就业达30万左右。

美丽乡村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。全区已建成500亩以上各类种植业基地162个,林果茶基地67个,蔬菜基地123个,水产基地110个。拥有“三品一标”总数153个,其中国家地理标志5个。已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860家。



4

激发活力  增强乡村振兴新动能

着力破除制约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障碍,

推进五项基础性配套改革。

完善农村基营制度

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,衔接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;推进农村承包地“三权”(所有权、承包权、使用权)分置改革,界定集体资产,开展清产核资,清人分类,建立集体资产股份制;开展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;明确权、责、利,让农民吃上定心丸。


盘活农村土地资源

在保障农民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财产权基础上,鼓励各街乡盘活存量土地,开展迁村腾地、土地整合,按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安排一批乡村振兴项目,做到以土地换资金、土地换发展。对农民承包经营用耕地,鼓励有序流转,发展适度规模经营,创造规模效益。

深化农村金融改革

着力解决乡村振兴融资瓶颈,计划设立黄陂区“乡村振兴”产业发展母基金5亿元,引导社会资本组建若干诸如旅游、生态农业、大健康等专项产业发展子基金,力争总规模破50亿元以上,用于支持“三乡工程”的龙头企业、新型经营主体加快产业发展。计划提高政府增信2亿元,撬动金融资本20亿元助推“三乡工程”建设。同时,创新金融产品,进一步激活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、惠农银保贷、小额扶贫贷等贷款,每年安排500万元进行涉农贷款贴息补助。多途径解决乡村振兴资金来源渠道。


整合“三农”项目资金

实行“三农”项目资金大整合。将大别山试验区、农业、林业、环保、旅游、水利、小城镇等项目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优先倾斜,实行“业主搭台,部门唱戏,叠加力量,合作共振”,有效激发了农民和业主投资新农村建设的热情。

下一步,黄陂区将按照市委、市政府决策部署,结合区情实际,充分发挥优势,整合资源,围绕创建全域美丽乡村示范区目标,以“三乡工程”为抓手,加快推进建设,促进乡村全面振兴。

(来源:木兰故里幸福黄陂)